人物
时段
朝代

別集類
總集類
詩文評類
   建宁府建阳县长滩社仓记
   建宁府建阳县大阐社仓记
   邵武军学丞相陇西李公祠记
   衡州石鼓书院记
   漳州州学 东溪先生高公
祠记
 卷第八十 …… (第 93a 页)
 跋王端明奏藁
    书临漳所刋四子后
    跋蔡端明献寿仪
    跋李忠州家诸帖
    跋 高彦先
家诸帖
    跋叶氏慕堂诗
    跋滕户曹守台州事实
    跋吕舍人帖
    跋景吕堂诗 …… (第 100a 页)
 祈晴文
    谢晴文
    祈雨文
    漳州谒先圣文
    刋四经成告先圣文
    谒 高东溪
祠文
    又 (第 111a 页)
高东溪
祠文
    谒李龙学祠文 (第 111a 页)
  至日
今日何日日初长所思何思思建康朝天鸣玉已往事
对水看云仍故乡万里凄风埽落木中宵阴壑生清霜

可怜物色岁云晏白首高歌空断肠
  中夜枕上口号 东溪先生
雪半颠樽中酒尽挑灯眠谁家月下尚鸣杵
隔水夜深频唤船清时幸许著弃物薄产聊足供残年
明朝料理登临事去看青 (第 19b 页)
    故翰林学士河东南北路宣抚使张公挽诗
    赵德明母刘氏庆八十诗叙
    洁古老人注难经序 宋东溪
墨梅图引
    新修调元事鉴序 颜鲁公书谱叙
    卫生宝鉴序
 第四十二卷
  序
    与 (第 55a 页)
其学术及物之
外能光昭师道如是可谓知本也己先生讳元素易水
人洁古其自号云至元十七年岁次庚辰中伏日序    宋东溪
墨梅图序
性之所得于天有不行而至不学而能者况托物游 (第 25a 页)
捍潮浚塘置塘以备旱溢禁佛斋作义冢立乡约以
东溪
之名节陈北溪之道学皆建祠祀之又为文以表
迭监郡之节义顾都司之保障为榜文数十条劝谕防
范靡所不至治行为 (第 6a 页)
献寿隮堂而徵序于余余族父 东溪先生
太君女公夫
也侧闻太君之苦节久矣回思正言存日其治家不尚
严厉宁远兄弟乐父之慈而太君克以严教其子有嗃 (第 24b 页)
有学术公下车见学宫有伽蓝祠大駴立毁
之东岳行祠中有淫祀香火甚盛焚其像朔望为诸生
讲明经史溯漳之学者自 高公东溪
陈公剩夫周公翠
渠而尤表章黄公石斋之学谓其贯义理象数而一之
如武库之无不备乃重修朱子祠之在铜山者而以 (第 7b 页)

斋侑食石斋故有明诚书院为浮屠所据则理而出之
又修朱子祠之在云霄者与铜山皆赡以祭祀之田自 东溪
至石斋诸公书皆辑之何公元子有经学购之以
示学者莆田郑奚仲精于易并梓其书当时安溪以朱
子之后一人自任欲 (第 7b 页)
  上车学宪请补漳浦县乡贤书
乡贤之有祠古所谓乡先生没而祭于社者也至今日

而直道泯矣宋教授黄灏曰凡祀于学不以功德名位
诸不在六艺之科不知父子君臣夫妇朋友之义不知
正心诚意修身谨独之学者咸不在列盖祀典若斯之
严也今则不然子孙之贫富贵贱即祖宗之贤否进退
虽有庸碌不顾名节一子富贵尽盖前愆金帛之布置
吏胥之怂恿当事以为贤则从而祀之乡之人无如何
也不幸子孙式微将伯无力即忠贞垂天壤学行冠古
今终不能分贤祠之俎豆前辈谓今乡贤为有力者祠

堂呜呼不其然乎漳浦乡贤祠祀唐潘存实 宋高登

景肃杨仕训以下五十六人文章气节理学经济忠孝
隐逸之彦亦既彬彬可观较他郡邑为独盛中间或有
富贵倖邀 (第 5a 页)
粤人谓
孙公知人
  高叟洞可堂记
浦邑东郊五十里有高叟洞洞之名不知何自昉或曰
晋仙人葛洪栖隐处或曰 宋高东溪先生
读书于此纪
传皆不载余意后说为是而梁山之 (第 26b 页)
东溪
书屋存焉 …… (第 26b 页)
清泉而自洁而茂树清泉其当前受用者也则
以此高叟洞为李愿盘谷也可南阳卧龙冈也可紫阳
白鹿洞也可何必深辩 东溪
之果否来学及沈沦神仙
荒渺之说以滋人世之惑哉爰书以为记 (第 29a 页)
  月湖书院碑记
国家定鼎六十馀年令漳浦者以十数未有立生祠者
有之自四明陈公始公为介眉先生令子本其家学由
翰林出宰漳浦邑故繁剧难治公廉以居身俭以养德
法立令行邑人抵掌庆曰六十年来无此矣邑赋役故
遍累小民黠者往往相缘为奸公既至究徵收法均保

甲以二百家为保家第其口多寡而籍之以供役五年
一编丁即按而增损之令民各为亲供计其实产自封
投匮虽至亲无所波及其始也奸猾皆以不便病公公
毅然行之至于今公私利赖课不悬籍吏不呼门是则
公之良法美意大有造于吾邑者也邑忝号名区自
东溪
倡学于前陈剩夫黄石斋继起于后彬雅为闽中
最公益加鼓励以文行交修勖多士月订两期讲五经
性理纲目诸书两期 (第 10a 页)
之名而修己行政有本末戊子冬世远侍先君子主教
鳌峰书院公贻以书曰为学要在力行求实用若论派
别则漳浦如 高东溪
陈剩夫周翠渠黄石斋亦各有宗
旨也世远心识之孝友纯笃每念母杨太夫人中年早
逝兄弟多夭伤言及辄呜咽流涕待 (第 29b 页)
寓忠谁为君王供帖子丁宁绮语不须工使
此老为之必有可观
秦相当国桂师胡舜陟谓古县乃秦父旧治讽县立祠
高登彦先
也为太学诸生时屡上书与陈东齐名既
登第考试潮州以论题策问忤秦相者以为不可祠舜 …… (第 18b 页)
陟怒捃它事劾上兴狱逮捕 彦先
母死舟中而 (第 19a 页)
彦先

海投匦上书乞纳官葬母秦素蓄恨下 (第 19a 页)
彦先
静江狱比
至舜陟为渭吕源发买马事先下吏死秦人皆哀舜陟
之非辜而不知有天道焉舜陟谄秦而死 (第 19a 页)
彦先
忤秦而
生亦可为士大夫谬用其心者之戒高端午诗云无邪
烦艾子有愠赖桐孙用事斲对深于五言者
鹤相在海外效 (第 19a 页)
东溪高先生
皆郡人也二先生以道学名节卓乎当时
为建庙祀以劝学者而近岁武臣顾斌以寇难能保障
其城既殁家不能葬复礼葬 (第 40b 页)
寓忠谁为君王供帖子丁宁绮
语不须工使此老为之必有可观
秦相当国桂帅胡舜陟谓古县乃秦父旧治讽县立
祠令 高登彦先
也为太学诸生时屡上书与陈东齐
名既登第考试潮州以论题策问忤秦相者以为不
可祠舜陟怒捃它事劾上兴狱逮捕 (第 15b 页)
彦先
母死舟中 (第 15b 页)
彦先
航海投匦上书乞纳官葬母秦素蓄憾 (第 15b 页)

静江狱比至舜陟为漕吕源发买马事先下吏死 …… (第 15b 页)
秦人皆爱舜陟之非辜而不知有天道焉舜陟谄秦
彦先
忤秦而生亦可为士大夫谬用其心者之
(第 16a 页)
彦先
端午诗云无邪烦艾子有愠赖桐孙用事斲
对深于五言者
鹤相在海外效唐李峤为单题诗一句一事凡一百
二十篇寄 (第 16a 页)
    集部四
 东溪集        别集类三(宋/)
  提要
    (臣/)等谨按东溪集二卷 宋高登
撰登 (第 1a 页)
彦先
    
(第 1a 页)
东溪
漳浦人宣和间为太学生后值靖康
    之祸登与陈东等伏阙上书请诛蔡京童贯
    等六贼而用李纲种师 …… (第 1a 页)
          总 校 官(臣/)陆 费 墀
#+PROPERTY: JUAN 序

东溪集序 东溪高氏
奋自南服值宋中造金人难作国如累卵始
以太学生上书言国事触讳忌冒斧钺频频恳恳不休
忠肝义胆已毕露于未仕 (第 5a 页)
之先矣既任职居官时时与
长上争可否不为苟从典学虑囚赈荒所在流惠泽民
攀辙愿留不可得岂苟食人禄者哉六篇时艺简在帝
心一忤权珰遂沉卑仕始以不祠秦父受捃摭中以羞
见权臣被抟执卒以讥诅失官盖在南宋始终以秦桧

坏事 东溪
始终与秦为仇敌虽屡经摧折颠沛流离曾
不肯稍强颜于秦以安其身志士仁人忠在国家恨不
能断贼臣头以甘心曾一 …… (第 5b 页)
虑君子曰
无为而为善观其谪居授徒家事一不介意拳拳焉唯
国之恤临卒所言犹不忘天下其生平概可知矣所著
东溪
集行世予读其传见其为人心窃慕焉往得其 (第 5b 页)
钦定四库全书
 东溪集附录
  乞褒录 高东溪
忠义状     朱 子
臣猥以微贱备员偏州仰体圣朝收恤褒奖之意思竭
驽钝仰报万一故于平日听讼决狱之际 …… (第 1a 页)
登之忠直宜在矜奖
欲望特发德音复其官秩略加褒录以慰九泉且使天
下之欲为忠义者知有所劝诚非小补焉
   高东溪先生
祠记       朱 子
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 (第 2b 页)
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
薄夫敦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夫
孟子之于二子其论之详矣虽或以为圣之清或以为
圣之和然又尝病其隘与不恭且以其道不同于孔子
而不愿学也及其一旦发为此言乃以百世之师归之
而孔子反不与焉何哉孔子之道大德中而无迹故学
之者没身钻仰而不足二子志洁行高而迹著故慕之
者一日感慨而有馀也然则二子之功诚不为小而孟

子之意其亦可知矣临漳有 东溪先生
(第 3b 页)
高公名登
(第 3b 页)

靖康间游太学与陈公少阳伏阙拜疏以诛六贼召
种李为请用事者欲兵之不为兵也绍兴初召主政事
堂又与宰相秦桧 …… (第 3b 页)
   东溪高先生
言行录 (第 5a 页)
高先生
讳登字 (第 5a 页)
彦先
漳浦人宣和间为太学生绍兴元
年正召名初调贺州富川簿再调静江府古县令后夺
官窜容州卒
公生十一岁而孤读 …… (第 5a 页)
 

 
 
 
 
 
 
 
  东溪
集附录 (第 9b 页)
乡非其寓。非其游宦之国。又非有秩祀之文。而所在学宫。争为祠室。以致其尊奉之意。则朱夫子善之而记其事。 东溪先生高公登
当靖康之难。痛愤夷夏之倒置。慨然请诛六贼。且不附秦桧。自废以终其身。论其世则止此而已。而临漳博士乃肖 (第 302H 页)
朋友。终能表著天常。维持人纪。其清名直节。耿然如寒冰皎日。使百世之下。闻者感慨而兴起。无异于朱子所称 高东溪
之为人。则其与槁项黄䤋而甘为草木同腐者。岂可同日而语哉。以是而言则公之死。真可谓尽其道者。而为公父母 (第 43H 页)
树立。亦由是而得焉。则何其伟也。惟其揭虔之议。累发而终不成。殆同胡文定之建祠。见沮于异论。世有能立享 高东溪
者乎。
遗事 (第 148H 页)
治礼者。每以备要为主。所以陶庵先生讲规。虽读要诀。而止于处世章若祭仪抄。则不无商量故也。
答尹珖仪 宋高彦先
云。修学。须是出于本心。不待父母先生督责。造次不忘。寝食在念。然后可成功。朱夫子云近时朋友谩说为学。 (第 309H 页)